2023-01-13 17:16:47 作者:沈霞客
飛馳的馬群
你可能聽說斗牛、斗雞、斗蛐蛐兒,沒有聽說過斗馬吧?而廣西融水縣西北部山區(qū)的安太、洞頭、四榮、香粉、安陲等鄉(xiāng)村的苗族同胞就有斗馬的習俗,這也是每年鬧新春的一大盛事。
廣西融水苗族的“蘆笙斗馬”是中國獨有的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活動項目。苗族自古有養(yǎng)馬、愛馬、斗馬的習慣,且馬很少用于農(nóng)事活動。特殊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生產(chǎn)生活方式,促使苗族斗馬形成“人以馬為樂,馬為情而斗”,融水苗族自古就有以斗馬取樂的習俗。
(組圖)斗馬場上的精彩角逐
逢年過節(jié),他們互相邀約,騎馬赴會,以斗馬取樂。隨著近代時局安定,苗族山民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,蘆笙斗馬娛樂不再是富有人家的專利,由此在民間廣泛流傳,把這一民俗體育文化演變?yōu)榍嗄耆俗非髳矍?、社會娛樂、競技表演的體育活動。
斗馬的習俗被苗族同胞世代延續(xù)下來,現(xiàn)已成為苗寨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在這個以少數(shù)民族為主要構成的自治縣里,生活著漢、苗、壯、侗、瑤、水、仫佬、毛南等13個民族,苗族占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二。根據(jù)歷史記載,苗族是在宋代經(jīng)過長途遷徙來到了融水境內(nèi),在此安居樂業(yè),繁衍生息的。
苗族有自己的語言,在長期的生產(chǎn)生活中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,斗馬就是其中一項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。融水地方民居以吊腳樓為主,人住在上層,馬廄安在下層。酷愛斗馬的苗民視馬為寶,簡直就是把它們當作上賓供起來,除免其勞役之苦外,一有時間還帶它到山林里溜達游玩,或者到河灘滾沙、溪邊洗澡,悉心照料,一絲不茍。大戰(zhàn)來臨之前,馬兒會受到更高的待遇,吃的是黃豆和糯米,再加上花生和白糖,甚至比主人的一日三餐還要豐盛許多。及至上場前一刻,馬主人還要奉上米酒為其餞行,真可謂關愛有加,無微不至。苗族竟以如此用度來呵護斗馬,足見其對斗馬活動的喜愛和重視程度。
傳聞,苗族斗馬節(jié)活動源于一種婚姻裁決的方式。相傳500年前,只有斗馬能手才最有資格贏得姑娘的青睞。因此,在村寨中若是出現(xiàn)情敵相爭的情況,苗王就組織斗馬比賽。而比賽中獲勝的斗馬能手則有權利迎娶她心愛的姑娘。
時代進步,斗馬的婚姻裁決功能逐步退化,但這項活動卻延續(xù)了下來,參加的人越來越多,而后演變?yōu)槊缂胰四旯?jié)坡會的一項大型文體活動賽事。斗馬在融水苗鄉(xiāng)盛行已有百年歷史,現(xiàn)如今,在每年苗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如:春社、新禾、中秋、蘆笙等節(jié)日中都少不了斗馬活動的內(nèi)容。1987年,融水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——11月26日定為“斗馬節(jié)”。2004年,融水縣人民政府將斗馬節(jié)改為“融水蘆笙·斗馬節(jié)”。
苗族姑娘們的舞蹈
斗馬節(jié)這一天,在融水的各村寨,笙歌震天,鐵炮、粉槍齊鳴。穿著節(jié)日盛裝的各族人民興高采烈,跳起歡快的蘆笙舞,苗族同胞們精神抖擻地牽著各自的駿馬,從四面八方云集斗馬場。
斗馬比賽有預賽和決賽之分。主持人宣布斗馬預賽開始,兩位馬主把各自的馬兒從歇馬場牽進決斗場。進入決斗場的馬,一經(jīng)松脫韁繩,便兇猛地撲向?qū)Ψ?,展開拼搏。只見決斗的兩匹馬時而騰空躍起、站立相對、相互撕咬、吭聲嗒嗒;時而臥地翻滾、進攻對方腹部;時而故作敗北,當對方追來時冷不防后腳揚起、反戈一踢;如果雙方力氣、技術相當,必斗得汗如雨下,煙塵滾滾。經(jīng)過輪番決斗,獲勝的斗馬趾高氣揚,沖天長嘶。
預賽結束了,趁著馬的主人們抽簽下一輪的空兒,觀眾開始欣賞苗族的文藝節(jié)目。在大苗山,最優(yōu)美的旋律是蘆笙曲,最動人的舞蹈是芒告舞,最輝煌的場所是蘆笙堂,最隆重的集會是蘆笙會。
看,這是芒告舞,芒告是苗家傳說中的“娛樂之神”。芒告舞的動作呈方形,古樸剛健。它是中國舞蹈的活化石,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。
聽,這是蘆笙曲,既熱烈奔放,又委婉纏綿。蘆笙曲中有苗家火一般的靈魂自由,有苗家潛伏心中的全部歡樂,有大山的深情呼喚,有黎明時分隨風飄落的憂郁……
百鳥衣隊上場了,達亨(小伙)與達佩(姑娘)們踏歌而舞,時而繞身而過,時而依依相望,萬種風情盡在蘆笙樂曲中。
熱鬧的苗族節(jié)日
斗馬節(jié)上的表演
再回到斗馬場,觀看斗馬節(jié)最高潮的一幕——決賽。這匹黑馬,是上屆冠軍;另匹白馬,以連斗數(shù)場不敗的戰(zhàn)績進入決賽。一個要衛(wèi)冕,一個要奪魁。
據(jù)了解,馬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0歲,這兩匹馬大約七八歲,它們都是著名的廣西矮馬。矮馬個矮,是長期的山區(qū)生活的結果,是冷峻的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。它們個矮,重心低,就能在蜿蜒崎嶇的崇山峻嶺中的負重前行。
再來看看這兩匹馬的對決。對馬兒來說,這是個綜合性的體育項目,可以用各種動作,加上它們特有的踢彈撕咬,“大展身手”……
白馬沖向黑馬,佯攻上部,實取下三路,死死咬住了黑馬的腿,而黑馬也不甘示弱,低頭朝著白馬的腹部咬去,這時,白馬飛起一腳,這類似少林功夫的一招終于定下乾坤,黑馬敗下陣來,朝自己的主人跑去。
近年來,當?shù)匾褜⒍否R列入節(jié)日的體育比賽項目,對獲勝者評出一、二、三名,給戰(zhàn)馬披紅掛彩。馬主登臺領獎后,又滿面春風地牽著斗馬繞場一周,若是后生哥,常常會得到苗家少女的青睞。其實,斗馬活動之所以在融水盛行,也有很多客觀原因。融水縣過去也叫大苗山,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遠離城鎮(zhèn)的崇山峻嶺之中,交通很不方便。因此,馬匹在山鄉(xiāng)運輸中便充當了重要的角色。也恰恰是那起伏跌宕的崎嶇小道,造就了馬種強健的身軀,以及勇猛好斗的秉性。再加上世代的馴養(yǎng)、調(diào)教,更強化了它們敢拼敢打、機靈善戰(zhàn)的優(yōu)勢。融水斗馬既會撕咬,又善蹬踢;既敢于主動進攻,又精于躲避防守。
在斗馬的那幾天,小伙子和姑娘們非?;钴S。他們集中在山坡上,開展賽蘆笙、“踩堂”等活動。從全國各地和海外趕來的游客觀眾,多達萬人以上,不少人還帶來香菇、木耳、獸皮、藥材、干筍等土特產(chǎn)來交換,增添了熱烈的氣氛。
融水苗族自治縣在云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的部分,九萬大山和元寶山安靜地屹立在縣境內(nèi)。山清水秀、古跡繁多的融水已有兩千年的歷史,明代地理學家、旅游家徐霞客曾在這里流連駐足13天,在《徐霞客游記》中為融水留下了一萬多字的記載。
融水的風景和桂林很相似,在四周挺拔秀麗的山峰下,一條河流緩緩流過,居住在這里的苗家人,就一直安靜而幸福地生活在山清水秀之中。除了斗馬習俗,融水還保留著很多獨特的民俗文化,尤其春節(jié),這里會上演豐富多彩的節(jié)慶活動,比如熱鬧非凡的踩花山、蘆笙舞……隨著一場場活動輪番上演,獨具特色的民族的氣氛也隨之熱烈高漲起來。
低頭吃草的馬兒
編輯:海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