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前位置:公益 > 

勇守長城的“30+”和“60+”
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13 15:30:14|來源:中國青年網(wǎng)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城子峪長城,張鶴珊拍攝長城美景。

  今年66歲的張鶴珊是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城子峪村村民。清晨四點半,天色剛剛破曉,張鶴珊帶著一把鐮刀和編織袋走出家門,對城子峪村附近的明長城進行巡護。今年是他從事長城保護員的第43個年頭。

  1978年,23歲的張鶴珊踏上了守護長城的路。由于城子峪村附近的長城段為野長城,暑熱冬寒、蟲叮蛇咬,遇到雨雪天氣,泥濘的道路更增加了巡護難度。他幾乎每天都要在長城上走40里山路,數(shù)十年如一日。作為一名長城保護員,張鶴珊勸走過放羊倌,“嚇”跑過偷磚人,遇到危樓危墻要第一時間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。張鶴珊說,當(dāng)好一名長城保護員,首先要有好身體,其次要有膽量。

  近些年,張鶴珊致力于傳播長城文化。他不僅在巡護長城時向游客義務(wù)講解長城知識,同時也開設(shè)了個人抖音賬號,向大眾分享他的日常巡護見聞和長城文化,成了當(dāng)?shù)赜忻摹熬W(wǎng)紅”。同時他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,在巡護長城時,他會用手機或相機記錄當(dāng)下的美景。

  除了像張鶴珊這樣年過六旬的長城保護員,近幾年不少年輕人也加入到了保護長城的隊伍中,35歲的李翠就是其中一位。大學(xué)畢業(yè)后,李翠并沒有留在城市工作,而是走進了大山溝里,和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們一起扎根于長城,身體力行守護長城,傳播長城文化。2014年,李翠正式成為長城保護志愿者。平時,李翠或單獨一人、或和三兩同事一起,對板廠峪長城段進行巡護。定期的巡護工作也逐漸培養(yǎng)了李翠吃苦耐勞的品格,將她塑造成一名“女漢子”。此外,李翠還負責(zé)長城文化展館的講解工作以及長城文化研學(xué)相關(guān)工作,以當(dāng)代年輕人的視角傳播長城文化,講好長城故事。

  不論是“30+”的李翠還是“60+”的張鶴珊,都用他們的行動詮釋著長城保護人的勇敢和堅毅。

  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城子峪長城,張鶴珊在敵樓進行除草工作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正冠嶺長城,張鶴珊進行巡護工作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城子峪長城,張鶴珊在清除雜草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正冠嶺長城,張鶴珊欣賞長城美景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正冠嶺長城,張鶴珊用手機拍攝長城風(fēng)光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城子峪長城,張鶴珊(右二)向游客講解長城文化知識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城子峪村,張鶴珊在家中展示他發(fā)表在媒體上的明長城照片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7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城子峪村,張鶴珊在家中展示他撰寫的長城民間故事手稿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8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板廠峪長城,李翠進行巡護工作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8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板廠峪長城,李翠進行巡護工作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8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長城文化展館,李翠(左一)向游客介紹長城文化知識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 

7月8日,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的板廠峪風(fēng)景區(qū),李翠與參加長城文化體驗的孩子一起做手工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


責(zé)任編輯:孫遠進 校對:海洋

中國周刊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公眾號

Top